因不肯妥协返乡读书而辍学在家,在微博上高调争取异地高考权利,与沪籍人士就异地高考“约辩”------近日,15岁的非沪籍女生占海特和她的家庭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,在获得众多类似遭遇者支持的同时,也被部分沪籍人士斥为“蝗虫”。(12月3日《京华时报》)
“蝗虫”二字,让人内心隐痛而又有说不出的苍然和悲愤,这是一个情绪化和道德贬义的蔑称,用来比喻不劳而获、坐享其成的人。年仅15岁的少年占海特,她只不过希望享受教育公平,部分沪籍人士却粗暴地斥其为蝗虫,这是多么扭曲的傲慢与失礼?法治社会,只有公民没有“蝗虫”,每个公民的人格尊严都是平等的,谁也无权将“蝗虫”的标签贴在别人身上。
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享受教育公平,因户籍导致的教育不公平早该寿终正寝。有学者认为,当前国家正处于人口大迁徙时期,如果不能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收到良好的教育,我国的现代化难以实现。即便不从实现现代化这一“功利化”的角度出发,从维护法律尊严和保证公民权利的实现上讲,也应该推动教育公平,使异地高考尽快落地。也不能因为少数人的反对就停止教育声音,就放任不合理的制度继续存在。我们更需要坚定不移实现公民的权利,不折不扣地维护宪法这一根本大法的尊严。
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,不合理的制度终究会退去,我们坚信这一点,只要继续行动,理性博弈。 (摘自《长沙晚报》12月4日)
评论